材料热处理技术发展史

  2.2.10 热处理设备制造有了转机

  “九五”期间,因国营企业资金拮据,尚未兴起热处理设备更新高潮,更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国内热处理设备市场竞争白热化,使不少技术落后,经营不善企业濒临倒闭边缘。“十五”以来,大量民营企业的涌现,使设备需求大增,即使是低水平的设备也畅销无阻,救活了一批电炉制造企业。外资企业的进入和用户的高技术起点也使不少设备制造厂励精图治,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档次,赢得了用户。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设备制造企业应用户要求采用优质配套件和仪表,其中不乏国际名牌产品使国产设备的可靠性有了明显改善,为热处理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创造了好的条件。

 

  2.3 热处理标准化的进展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热处理标准的基础是很薄弱的。1980年以前,在国标和冶标(YB)中只有12项钢材的冶金质量标准,机标(JB)中只有8项热处理标准,且大多数是产品质量检验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提出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方针后,包括热处理标准在内的标准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政府各部门的标准化机构都设专人负责热处理标准化工作。在提出的热处理标准体系表中罗列了制修订94项国标、部标的计划。在1981—1985期间共完成21项标准的制修订任务。为了使标准化工作实行跨部门,跨地区的行业管理,以动员更广泛力量尽快实现标准的现代化,国家标准局(现改为国家技术监督质量检验检疫局)在1985年决定建立各行业的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86年3月在国标局主持下成立了由30名委员和顾问组成的第一届跨行业跨部门的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机械工业部北京机电研究所。1991年改选成立了第二届委员会。1997年和2001年改选为第3、4届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本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性建议,制订本行业标准体系表,提出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本行业标准项目的制修订工作,审查本行业国标和行标草案,并在技术上把关,负责标准的宣传贯彻、解释、咨询、提出标准成果的奖励建议等。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制修订出76项国标和行标。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热处理通用技术标准和工艺标准,不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大多数是国标的热处理通用技术标准在国内和国际贸易谈判中对金属材料经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有了一个能公认的品质优劣的判据,产品的质量检验方法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准绳。新制订的热处理工艺标准可用来严格控制生产条件(设备仪表精度,可靠性与维护、温度、炉气、加热和冷却介质等),是实现热处理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近几年由全国热标委会组织开展的针对热处理专为厂的达标验收活动提高了企业贯彻热处理标准的积极性,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提高了企业的信誉、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

 

  2.4 行业、学术团体

  中国全国性的热处理行业、学术团体是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英文名称是CHINA HEAT TREATMENT ASSOCIATION,简称CHTA)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英文名称是CHINESE HEAT TREATMENT SOCIETY , CMES,简称CHTS)。

 

  2.4.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于1936年,下设29个专业学会和 30个地方省市学会,是全国最大的学术团体。热处理学会成立于1963年,第一任理事长是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已故的周志宏教授。当前是第八届理事会。学会的宗旨是致力于学科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学会下设学术,编辑出版、咨询与培训,青年,周志宏奖励基金5个工作委员,物理冶金、化学热处理、冷却技术、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典型零件热处理,感应热处理、计算机应用、高能密度热处理、表面技术等11个技术委员会,学会的常设机构是秘书处,挂靠在原机械工业部北京机电研究所。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金属热处理》、《金属材料热处理学报》、《中国热处理技术通讯》等刊物,定期组织、编辑、出版《热处理手册》等专业工具书,教学用书、技术丛书、会议文集、定期举办国际展览,组织继续教育和培训,承担工程项目的论证,评估、咨询、科技成果鉴定,组织技术难题攻关、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等。学会于1981年成为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IFHTSE)成员,成功地举办了1983年IFHTSE的第三次国际大会(上海)、2004年第14次大会(上海)、1993年的第4届国际热处理讨论会(北京)、2003年的国际淬火冷却与畸变会议(北京)。学会的第三届理事长雷廷权院士曾被选担任IFHTSE的第11届执委会(1994~1995)主席。

 10/12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